8·19医师节 | 坚守与见证,ICU里的生命回响
时间:2025-08-08 点击:4次 来源:
医 师 节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他们用专业构筑防线 以仁心点亮希望 2025年8月19日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日常 —— 手术台上的精准博弈 诊室里的温情脉脉 深夜抢救的惊心动魄 患者康复时的笑泪交织 他们以奉献为灯,以担当为路 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特推出 “8·19医师节”专栏 致敬平凡而伟大的健康守护者 重症医学科的病房灯光永远明亮,如同永不熄灭的生命火炬。呼吸机的律动与监护仪的低鸣交织成独特的生命交响曲,每个音符都在与死神赛跑。每位患者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把书本上的铅字、指南中的条文,淬炼成床边精准的医疗行动代码,让诊疗决策在黄金窗口期内完成质变。那些看似微小的每日目标,最终都汇聚成患者成功转出时,生命乐章中最动人的华彩。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需要积累多学科知识,需锤炼精准至毫厘的专业技艺。随着重症医学技术迭代加速,我们始终以追赶者的姿态躬身前行。近三年来,科室骨干医生先后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上海华山医院神经重症科(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专科研修。这段淬火之旅让我们深刻领悟:所谓“国家一流”,是每项操作都有规范可循,却永不停歇对卓越的求索;是让每份进修心得在重症医学科战场落地生根,将理论之光转化为救治生命的实践之力。 重症医学科最惊心动魄的场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力挽狂澜,而是一曲由全院力量谱写的生命交响乐。 医师——战场上的指挥官 以指南为剑,以经验为盾,迅速评估病情,快速做出判断,将复杂的医学语言转化为精准的床旁指令。每一次瞳孔对光的判断,每一次血气分析的解读,都是生死时速下的理性抉择。 护士——无声的守护者 有条不紊的准备,抢救器械的到位,从CRRT管路的预充到抢救药物的精准推注,从胸外按压的细节掌控到ECMO管路的万无一失,每个关键点都有坚守。 多学科——生命的智囊团 危急重症患者病种的多样性,常常需要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医师、技师、药剂师支持,急会诊、疑难病例讨论、MDT,找到更好方案。这些跨越科室的接力,让“不可能”变成“再努力一次”的底气。 在大多数人眼里,重症医学科是生死博弈的战场,而作为战士的我们,当推开那扇厚重的气密门,看到的却是无数个具象的生命。我们既是命运天平上那枚关键的砝码,也是暗夜中沉默的见证者,在器械的嘀嗒声里,收集着人性最坚韧的光。 八十多岁的杨大爷,因“慢阻肺”三年里进出重症医学科六次。每一次插管、每一次按压,老人的坚强、家人的信任,是所有人的全力以赴。九十九岁的曹大爷,因“大疱性类天疱疮”住进重症医学科,全身皮肤溃烂,每次换药两个半小时,我们和他一样疼,在十七个昼夜后皮肤终于绽出新芽,出院那天,曹大爷拉着我们合影,开心的说:“我在人民公园等你们喝茶呦。”六十多岁的曲大爷,反复重症感染,有第一次对我们拒绝的坚决,有第二次病情恶化转入重症医学科初期的惶恐,我们一边治疗,一边陪伴,出院那天,他笑意满满,挥手道别。 重症医学科所有锦旗上的金字都有温度。古训说“医者仁心”,在这方寸之地,仁心是换药时多停留的三十秒,是宣布死亡时被泪水浸湿的口罩,更是那些最终离去却教会我们“生的希望,死的尊严”的灵魂。 重症医学科在学习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不忘传统医学的瑰宝,不忘四道精神,结合每一位患者,融辨证论治之旨,汇中医内服外治之法,随证合施,针药并用。 医学虽有其边界,但关怀永无止境。在有限的时光里,我们用专业与温度,为生命注入尊严的力量;以真诚的陪伴,为患者、家属构筑温暖的港湾。这既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医者仁心最真挚的表达。
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