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余韵犹在,盛夏的序章——芒种已至。此时“湿热交织”,天地阳气鼎盛。中医认为,暑湿易困脾致倦、扰心致燥,耗气伤津。因此芒种养生的关键在于 “清暑、祛湿、养心、健脾”。顺应天时,调养得当,方能化解湿热,守护正气,安然度夏。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芒种时节的中医养生智慧,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调摄,学习如何在这个“忙种”又“湿重”的时节,呵护身心安康。
芒种到夏至的这段时间,阳气旺盛,阴气初生。中医认为,养阴的有效方法是睡好“子午觉”。子时是指23点到次日凌晨1点,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指11~13点,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合阳”之时。子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效果也最好;午时睡觉,有利于人体养阳。
因此,晚上睡觉时间再晚也不应超过23点;中午11~13点应“小憩”一会儿,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另外,中医理论认为,子时是肝经循行时间,午时是气血流注心经之时,睡好子午觉不仅可以养阴、养阳,而且可以养肝、养心。
芒种时节气候湿热,应穿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服,如棉布、丝绸、亚麻等制品,使衣服与皮肤之间存在着微薄的空气层,而空气层的温度总是低于外界温度,这样就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暑降温效果,常出汗,衣服应常洗常换。为防止中暑,芒种节气应常洗澡发泄“阳热”。但值得注意的是,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以免“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苦夏开始,常没有食欲,而过多食用冷饮会造成脾胃伤害。所以在饮食上:一是清淡为主,二是切忌贪凉,三是苦夏“吃点苦”。
【材料】冬瓜600克,虾皮30克,鸡蛋2个。
【制法】冬瓜洗净去皮切粒,虾皮洗净,鸡蛋磕入碗中打匀备用。热锅,加油少许,倒入虾皮略炒,再倒入冬瓜粒炒至微软,加水适量,煮至水滚,冬瓜粒呈半透明后倒入鸡蛋,关火,盖上锅盖闷5分钟,直至冬瓜全熟呈透明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暑去湿,补肾养阴。适合湿热天气、熬夜劳作之人食用。
【材料】决明子 30 克研细,野菊花 12 克,或按此比例搭配。
【制法】锅中加水 500mL,水开后放入上述材料,熬开后用小火继续熬10分钟即可。
【功效】平肝潜阳,清热降压。
【适应证】头晕、大便干燥、眼干、眼花、眼部分泌物多等肝火旺盛之症。
决明子具有清肝火、祛风湿、益肾明目等功效,野菊花清热解毒。
早上和傍晚的6-7点,是芒种时节最适宜人体运动的时段,午后温度高,不宜运动。可选择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慢跑等。
【具体方法】本式为站姿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舌抵上腭,两臂同时上撑,如托重物,同时深吸气,仰身,然后分别向两侧伸展,逐渐吐气,拳心向外如用力推开阻碍,双手再回到丹田位,重复动作,反复9次。
【注意】进行动作时,两脚应打开站立,使身体得到更充分伸展,借此将气血布散至全身末梢。通过上下肢伸展将胸腹腔打开,以利体内气行,达到提升阳气、益气养心,健脾除湿的目的。另外,仰身幅度不可太大,头部稍仰,呼吸加深即可,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胸腔内气机。
芒种时节应根据季节气候特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避免恼怒忧郁,这样才能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芒种前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天气比较闷热潮湿,湿热之气弥漫,人体易受湿气入侵,产生沉重、困乏、疲惫、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通过按摩太白、公孙、内庭三穴来清湿热,缓解相关症状。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穴位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面按放在太白穴上,顺时针按揉至有微酸胀感为度,每日一次,每次约3-5分钟,可左右交替进行。
【功效】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穴位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面按放在公孙穴上,按揉至有酸胀感为度,每次约3-5分钟,可左右交替进行。
【功效】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穴位定位】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尖点按内庭穴约2-3分钟,每日一次,可左右交替进行。
最 / 美 / 二 / 十 / 四 / 节 /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