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士谈养生 | 小满时节清湿热,健康减重正当时
时间:2025-05-21 点击:12次 来源: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的 5 月 20 日至 22 日,太阳黄经达 60°时。“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意思是说,从小满开始,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进入小满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雨水开始增多,预示着潮湿闷热的天气即将到来。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小满至,万物盈而不溢,恰如养生之道,暑湿渐盛,湿气渐重,湿气易聚为脂肪,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故此时养生重在健脾益气,祛湿减重。《黄帝内经》指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中医认为肥胖多与痰湿膏脂内停,阻碍气血运行,影响代谢有关。中医遵循整体观念调阴阳、运气血、强脏腑,实现科学减重。 今天,马博士从饮食调养、运动保健、中医内调外治等几个方面,介绍小满时节的减重及养生方法。 XIAO MAN 小满节气养生 1.饮食调养 小满时天气开始变得湿热,宜多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西瓜、鲫鱼、草鱼等;少食甘肥滋腻、生湿助热的食物,如动物脂肪、羊肉、狗肉等。 一膳一饮推荐 【砂仁豆芽瘦肉汤】 原料:黄豆芽100克,砂仁10克,猪瘦肉50克,鸡蛋1个,豌豆粉10克,姜、葱各5克,花生油、食盐、酱油适量。 做法:砂仁去壳,研成细粉,黄豆芽去须根,姜切片,葱切段;猪瘦肉切薄片,加入鸡蛋、豌豆粉、酱油、盐、砂仁粉、清水,挂浆待用。锅内倒入少量花生油六成热时下入姜、葱爆香,加清水800毫升烧沸,放入黄豆芽,再次沸腾后用文火煮20分钟,加入备好的猪瘦肉,煮熟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对于脾胃虚弱、内湿不除且外湿缠身导致的腹中胀气、食欲下降、排便不畅的人可经常食用。 【荷苡茶】 原料:炒薏苡仁 20 g,荷叶 5 g,陈皮 3 g,或按此比例搭配,红糖或冰糖适量。 做法:食材洗净,放入茶壶内,加入适量温开水,浸泡 10 分钟,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降脂减重。 适应证:湿热体质或痰湿体质人群,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者尤为适宜。 2.运动保健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小满时节,天气渐热,适度运动可助阳气升发、气血畅通,促进代谢,微汗即可,避免大汗伤阴。推荐运动: 1 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双手上托,通调三焦通畅,祛湿除浊,减少脂肪堆积。 【调理脾胃须单举】左右手交替上举下按,刺激中脘、足三里,改善消化。 1 散步 【踏青养肝】每日餐后30分钟散步,促进胃肠蠕动,助食物消化。 【技巧】步速控制在每分钟100步左右,配合深呼吸。 3.中医内调外治 标本兼治 1 内调 中药调理,药食结合通过调理脏腑、健脾祛湿,加速机体代谢。 2 外治 针灸、拔罐、耳穴、穴位埋线等中医综合治疗可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减少脂肪堆积。 针灸减肥: 针对单纯性肥胖及内分泌紊乱型肥胖,选择中脘、天枢、带脉、足三里、丰隆等穴位,通过针灸刺激,调节胃肠蠕动,抑制食欲,加速脂肪分解;同时疏通经络、祛湿化痰,改善肥胖体质。 耳穴压豆: 针对单纯性肥胖,通过耳穴刺激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抑制食欲;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脂肪代谢;改善内分泌紊乱,加速能量消耗。 拔罐疗法: 针对痰湿型肥胖,通过负压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脂肪分解与代谢,可选择背部膀胱经或腹部穴位(如中脘、天枢)等进行拔罐治疗。 穴位埋线: 针对脾虚湿阻型肥胖,通过将可吸收线体埋入特定穴位(如中脘、天枢、足三里等),持续刺激经络,抑制食欲、加速代谢;同时线体分解持续刺激促进脂肪分解,调节瘦素等分泌,促进能量消耗。 “何须多虑盈亏事, 终归小满胜万全”, 愿你在此时节, 食有节、动有度、 调有法, 以轻盈之姿, 拥抱盛夏! 治未病中心坚持“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核心指导思想,开设马博士亚健康调理工作室及以睡眠障碍为主的特色专病门诊,将“辨证与辨体论治”与现代诊断标准结合,运用“中药+西药+外治+心理”之“四位一体”综合治疗方案开展睡眠障碍临床工作。 治未病中心特色疗法 一、中药 体质调理方(经典方+时节方+经验方) 健脾安神茶体质调理方 通络安神浴足方 二、特色经络技术 1.安神助眠运动针刺疗法:改善大脑气血循环以安神助眠。 2.特色耳全息磁疗法:“耳部全息特定穴点压+磁珠丸+耳部经络操”持续激发脏腑经气以助眠。 3.温中安神特色疗法:腹部特定穴葫芦灸+特定运动针刺疗法,有效改善中焦虚寒型睡眠障碍; 4.祛湿通络特色疗法:辨证运用平衡火罐结合背俞穴八阵放血疗法以改善气郁、湿热型体质; 5.改良火龙灸法:运用“益肾气、提阳气”温通理论,以药物结合火熨、点穴推拿手法以激发人体脏腑经气,有效改善阳虚体质。 三、运动行为疗法 脊柱平衡操 "身心合一"正念静心冥想疗法 地址: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门诊部五楼治未病中心518、516室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 《二十四节气治未病养生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