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登录 | 注册

马博士谈养生 | 雨水至万物生,和谐养生增健康

时间:2025-02-18 点击:13次 来源: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传统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雨水润物细无声,适当锻炼导引功;

省酸增甘食热粥,心存淡泊制怒平;

 当心脾胃受寒湿,春捂涵阳防疫病。





雨水节气养生




起居养生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南方地区降水增多湿气渐升,勿过早脱去棉衣,尤其是有关节病的人,更应重视肩、腰、腿等部位关节的保暖。

中医认为,雨水节气与人体的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能通百脉。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 23 点)旺,亥时是十二时辰中最后一个时辰,被称为“人定”,其含义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此时是安歇睡眠的时间。人如果在亥时睡觉,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对健康十分有益。


饮食养生

01

省酸增甘以养脾



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太过则克己之所胜,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因此,雨水节气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补脾。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故雨水饮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02

多食粥以养脾胃



雨水节气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

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另外,雨水时天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人体易出现皮肤脱皮、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


1

【茶饮食膳推荐】


大枣饮



原料:大枣6枚,陈皮2克,或按此比例搭配。

做法:将大枣、陈皮以清水冲洗干净,备用。将大枣放人锅中加水,大火煮沸,再转为小火慢慢炖煮。待枣肉熟烂时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补脾和胃,养血安神。

适应证:脾虚导致的腹泻、胃胀、疲劳乏力等症。也可用于脾气虚弱不能摄血的过敏性紫癜。

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美容养颜的功效,搭配少量陈皮行气燥湿,补而不滞,减少大枣的滋腻碍胃。

 

藿香茶



原料:藿香10克,生姜6克,红茶3克,或按此比例搭配,冰糖适量。

做法:将藿香放人锅中,用水煎煮5分钟,去渣取汁。生姜切丝。将红茶、生姜丝一同放入藿香汁中,浸泡 10分钟后,加人适量冰糖,即可饮用。

功效:芳香化湿,散寒解表。

适应证:胃口不佳、舌苔白腻、恶心、呕吐、鼻塞、流涕、乏力、口淡无讵嬌苠裟蹲礱报等症。

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制的功效。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雨水节气,降雨增多,自然界湿气较重,正适合饮用此茶。

 

大枣花生粥



原料:大枣、花生、冰糖各 30~ 50 克,或按此比例搭配微法:大枣、花生洗净各用,将花生放入秒银,加适量水,熬煮1个小时,再加入大枣热煮 30分钟,调人冰糖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养肝。

适应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等症:

花生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养胃、润肺化痰的功效。配合大枣健脾养血。

 

山药薏苡仁粥



原料:山药 30克,薏苡仁 30 克,莲肉(去心)15 克,大枣 10枚,小米50~ 100克,或按此比例搭配,白(冰糖)少许。

做法:将山药、薏苡仁、莲肉、大枣与小米共煮粥,粥熟后,加白糖少许。

功效:健脾、益气、除湿。

适应证:脾虚、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养脾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莲肉、大枣、小米具有健脾功效。

 

扁豆小米粥



原料:扁豆角 30 克,小米50克,或按此比例搭配。

做法:先将扁豆角切碎,再用盐腌约半小时人味,便可与小米同时煮粥。

功效:调脾暖胃,除湿止泻。

适应证:胃脘冷痛、腹胀便溏、肢体无力等症。

扁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搭配健脾养胃的小米,更加强暖胃、除湿、健脾、养肾、益肠的作用。

 

运动养生


雨水节气可适当练导引功以锻炼身体。

具体做法:每天晚上,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上体向左转,脖项向左扭转牵引,略停数秒,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左右各做 15 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 36次。

漱津:(舌顶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待津液满口分3 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 36息而止。

常练此功法可改善咽喉干肿、呕吐、呃逆、喉痹、耳聋、多汗、面颊痛等症。



推荐反复练习中医古典功法“八段锦”中“两于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需单举”两式,睡觉前练习5~10分钟,配合深呼吸,对睡眠质量差的人群非常有益。


情志养生



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使人出现精神抑郁、忧思不断等表现,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一些有慢性疾病患者更是不利,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中医认为,忧思伤脾。

因此,雨水节气情志养生至关重要。我们应尽量调整心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冥思苦想钻牛角尖,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只有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使肝气平稳,脾胃才得以安宁。


经络养生


节气灸



雨水节气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乍暖还寒,而且寒中有湿。这种寒湿的气候易导致人体脾虚,出现“寒湿闲脾”。“寒湿困脾”可日常表现为体倦乏力,体型肥胖,口中黏腻,不思饮食,上腹胃脘部胀闷,大便溏薄,小便不利,或女性痛经、白带量多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祛除体内的湿邪。

【选穴】气海、大椎、中脘、足三里。

【定位】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的位置,是任脉上非常重要的穴位。

大椎:属督脉。三阳、督脉之会。在后背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外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温和灸足三里,配合雀啄灸大椎,每次每个穴位治疗时间大概在 30 分钟,隔姜灸气海、中脘,灸九壮。如年老体虚者,可适当延长灸法的时长。


经络按摩




【操作方法】使头发散开,头微往后仰。首先必须全头梳,用厚重与稀齿的牛角梳或十指尖均匀散开梳理散乱的发端、开始自前发际梳至颈后的发根处,再从耳尖处往巅顶(百会)处梳理,各3次;然后用梳子齿或指尖并拢揉按风池与风府3分钟。也可以一边梳一边对头皮加以按摩。要求速度缓慢、指下有力,以此促进血液循环。


2)按摩腹部



【操作方法】仰卧或平卧,以肚脐为中心,将双手掌重叠,稍用力按压在腹部,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交替旋转按摩5~10分钟即可。

早上醒来或晚上睡前在床上进行腹部按摩,便于直接接触皮肤,长期坚持,可有效排除中焦脾胃湿毒,促进消化,并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也可在皮肤上涂擦精油利于润滑且不伤皮肤。






治未病中心简介



















 治未病中心坚持“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核心指导思想,开设马博士亚健康调理工作室及以睡眠障碍为主的特色专病门诊,将“辨证与辨体论治”与现代诊断标准结合,运用“中药+西药+外治+心理”之“四位一体”综合治疗方案开展睡眠障碍临床工作。

治未病中心特色疗法


一、中药


体质调理方(经典方+时节方+经验方)

健脾安神茶

通络安神浴足方

二、特色经络技术

1.安神助眠运动针刺疗法:改善大脑气血循环以安神助眠。

2.特色耳全息磁疗法:“耳部全息特定穴点压+磁珠丸+耳部经络操”持续激发脏腑经气以助眠。

3.温中安神特色疗法:腹部特定穴葫芦灸+特定运动针刺疗法,有效改善中焦虚寒型睡眠障碍;

4.祛湿通络特色疗法:辨证运用平衡火罐结合背俞穴八阵放血疗法以改善气郁、湿热型体质;

5.改良火龙灸法:运用“益肾气、提阳气”温通理论,以药物结合火熨、点穴推拿手法以激发人体脏腑经气,有效改善阳虚体质。


三、运动行为疗法


1、脊柱平衡操

2、"身心合一"正念静心冥想疗法

地址: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门诊部五楼治未病中心516、517、518诊室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咨询电话:028-69060666

急诊电话:028-68890120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四道街20号

医院网址:www.sc2zyy.com 电子邮箱: 医院邮箱:sc2zyyzp@163.com 院长信箱:sc2zyyyzxx@163.com | 备案号:蜀ICP备13026381号-1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批准文号:川中医药网审【2013】080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二维码

医院互联网医院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