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喜报 | 我院杜氏骨伤科主任舒文韬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2025-01-21 点击:234次 来源:




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名单的通知》中,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院省级重点专科——杜氏骨伤科主任、杜氏骨伤第五代传人舒文韬主任中医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杜麒副主任中医师之女杜妤成功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杜氏骨伤科简介

杜氏骨伤起源
杜氏骨伤流派起源于中医正骨名家杜自明的父亲杜庆堂,形成于清末民初,有近两百年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理论体系和治则治法——杜氏骨伤疗法,是四川骨伤流派的典型代表,成都四大骨伤流派之一,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杜氏骨伤第二代


杜氏骨伤第二代:杜自明


杜庆堂之子杜自明自幼随父临证,1956年作为四川著名正骨专家被聘请到北京,为发展中医正骨学术、培养正骨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编著《中医正骨经验概述》等书,使杜氏骨伤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成为当代中医骨伤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贡献卓著,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杜自明总结的“临证十要”为杜氏骨伤学术精华,强调“筋骨并重、内外兼治、法药结合、体功锻炼”的治疗原则;强调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初懒、中勤、后养的原则;崇尚练功,并自创杜氏功法流传于世。
杜氏骨伤第三代

杜氏骨伤第三代:杜琼书


杜自明之女杜琼书先生先后在柿子巷诊所、四川省中医研究所等地行医,从医六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骨科人才,在总结杜氏家传手法的基础上,系统提出杜氏理筋十二式和杜氏正骨八法,丰富和发展了杜氏骨伤,具有鲜明的杜氏骨伤特色,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杜琼书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列为全国首批500名继承学术经验的老中医之一,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津贴、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是现代中医骨科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医骨科界的一面旗帜。
杜氏骨伤第三代传人:单文盛、陈正光、杜琼书、张涛、段胜如等。
杜氏骨伤第四代

杜氏骨伤第四代传承人:杜麒、李先樑、何洪阳



杜氏骨伤的第四代传承人,李先樑主任中医师、杜麒副主任中医师、何洪阳教授等不仅继承了杜氏骨伤的精髓,更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扬光大。
杜氏骨伤第四代传人:杜麒、李先樑、李刚、何洪阳、罗才贵、谢利民等。
杜氏骨伤第五代传承人

作为杜氏骨伤第五代传承人代表的舒文韬,强调“筋骨并重、内外兼治、法药结合、体功锻炼”,针对颈肩腰腿痛提出了动态平衡治疗理念,疗效显著,为许多患者免除了开刀之苦。擅长采用杜氏特色推拿手法、杜氏整脊手法、杜氏整体中医微创疗法如小圆针、内热针、针刀镜等特色技术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难治性颈肩腰腿疼痛、强直性脊柱炎、青少年脊柱侧弯、痛风、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急慢性骨关节、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疑难杂症。同时擅长采用杜氏正骨手法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曾为奥运会乒乓球冠军李晓霞、丁宁、刘诗雯、朱雨玲等著名运动员治疗运动伤病。先后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第三届临床技能名师、四川省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杜氏骨伤第五代传承人:罗建平、舒文韬、欧阳松、廖伟、孔捷、杜彬、杜妤等。
杜氏骨伤第六代传承人

第六代传承人均掌握了杜氏骨伤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杜氏正骨、理筋手法的操作要点,并能用杜氏骨伤疗法处理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
杜氏骨伤第六代传承人:刘波、淦建帮、石江龙、王超、吴佳航、徐定涛、胡珊山、邓秀英、杜麦齐等。
杜氏骨伤科简介

杜氏骨伤科以川派杜氏骨伤为诊疗特色,以“传承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为宗旨,继承非遗“杜氏骨伤疗法”并结合中医特色微创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体系,充分体现杜氏骨伤学术特色并吸收现代先进微创技术;是四川省中医骨伤骨病重点研究室、四川省重点中医专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室现建有四川中医药杜氏骨伤流派工作室、四川省杜琼书骨伤经典传承中心、四川省名中医李先樑工作室和罗建平工作室。
科室充分运用杜氏骨伤疗法,中医特色微创技术及疼痛微创技术结合现代康复理念治疗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获得广泛赞誉。先后承担省科技厅、省中管局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获奖励,其中“颈椎病(神经根型)‘五联’综合治疗方案的循证及临床评价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传承百年的十余种杜氏特色院内制剂,如香独活血散、天黄芷夏散、鹿杞健骨丸、龟鹿壮骨丸等,疗效均得到各界高度肯定。荣获“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进集体”、“成都市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单位”等荣誉称号。
